退休和孤單不一定要劃上等號—男士工棚

生活重心的轉變,認知自己的情緒十分重要

我們終其一生都汲汲營營的替自己規劃人生藍圖,要努力賺錢、功成名就,但當我們退休了卻也度過了大半輩子。然而退休後身份的轉變我們該如何適應?無法融入社區?情感支持的親友不在身旁?情緒該如何排解?

退休後大部分的人都能夠生活自理,但他們可能無法意識到或處理因為生活轉變隨之而來的情緒。他們的日常不再像從前一樣有需要工作的動力:因為退休不用工作、因為孩子建立自己的家庭而不在身邊、因為長時間投入工作而失去與社區的連結。當過了大半輩子的生活常規被打亂,面對「退休人士」的身份顯得格格不入、無所適從。這個現象在每個國家都可以看見,臺灣「106老人狀況調查」這項報告中顯示,在生活感受中,65歲以上老人都比55-64歲年齡層的人較為負面,伴隨著「年紀增長覺得心情不好」、「不太想吃東西,胃口很差」、「提不起勁做任何事」、「覺得很孤單、寂寞」等這些比例都會升高,所以我們要關注的不僅是退休長者的身體健康,心理健康也是十分重要的。

-

面對孤獨男女大不同

始於澳洲的「男士工棚」(Men's Shed)也許是一個極佳的案例,它讓無數男性退休者找到自己新生活的意義,也成為他們重新拾獲自己釋放自己的重要場域。

澳洲的卻斯林(Maxine Chaseling)發現自己退休後的父親比爾脾氣變得十分暴躁,時常將情緒發洩在母親身上,在社區中心工作的她發現其實父親十分不快樂、心情鬱悶。

於是她開始打電話聯絡當地的社福機構,替父親報名司機志工,以及一項「鄰里守望相助」計畫中的志工。從此,比爾的退休生活開始忙碌起來,因為「覺得自己被需要」,重新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,也逐漸開始有了社會連結。直到比爾過世前都擔任著「鄰里守望相助」的志工,雖比爾並不知道這些女兒替他做的事情,但母親非常感謝女兒。

與此同時,卻斯林開始檢視社區中心裡年長者男性與女性的生活。在社區中心參與課程與活動的絕大多數都為女性,而這些女性的另一半很多都坐在停車場中,看著報紙等待她們下課。她發現男性有著較大的防衛心和自尊,較不容易承認自己的孤單,因此不願意走進社區中心的大門參與活動。

於是她和退休木匠史托克斯(Alf Stokes)在1993年建立一個「男士工棚」,讓男性可以在裡面動手做做木工。一段時間過後,人數增加至十人,他們在彼此身上找到歸屬感,「男士工棚」便成為這群男性退休後的避風港,排解退休男性的孤獨感,使他們可以找到自己的新生活。

-

不約而同的默契,大家一起動手做建立連結

1990年代開始「男士工棚」在澳洲棚蓬勃發展,而近期在美國也開始陸續創立。在2015年參加檀香山「男士工棚」的83歲前土木工程教授西爾斯(Glenn Sears),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有所感觸:人們生來孤獨,需要有目的的忙碌和結交朋友,男士工棚正好可以提供這樣的功能。「男士工棚」做的事情其實非常簡單,只是建造一個可以讓男性進行任何水電木工或手工忙活的社區空間,能夠使他們有事可做去排解孤獨、有地方與人交流互動走出低潮。

-

回首臺灣,我們的下一步

根據臺灣2021年全國樂齡學習中心學員統計調查表數據:男性學員人數約佔23.48%、男性志工佔21.99%、男性講師佔34.02%,顯示當中的男女性別比懸殊。中正大學盧弘毅教授、黃錦山教授,發現其實只要課程符合男性的期待及所需,即能大幅的提高他們參與的意願。教育部發表的「第 2 期高齡教育中程發展計畫」也將「男士工棚」的概念納入未來的規劃中期望能夠拉近男女參與的比例差異。

男、女性或許以不同方式參與社會,但孤獨對每個人的影響都是相同的,無論透過何種方式,最重要的是與人建立連結、提高成就感,找到穩定的支持網絡,退休生活會有更多的可能!

-

◎延伸閱讀:

  1. Dawn Fallik(2018年06月24日)。What to do about lonely older men? Put them to work.。TheWashington Post。
  2. 卜敏正(2020年10月18日)。學者:銀髮學習地圖需要翻轉。聯合新聞網。
  3. 天下故事(2011年11月09日)。澳洲‧談心工匠獲新生。世華媒體MEDIA CHINESE。
  4. 教育部(2021年)。第2期高齡教育中程發展計畫。教育部樂齡學習網。
  5. 維偉克.莫西(2020年12月26日)。退休爸爸變暴躁,還拿媽媽出氣 女兒想出妙招。天下雜誌。
  6. 衛生福利部(2018年09月)。中華民國106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。衛生福利部統計處。
  7. 教育部(2022年)。樂齡學習中心歷年成果。教育部樂齡學習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