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給你,一直為別人付出的你

---作者介紹---

蔡杰穎

諮商心理師/大海心理諮商所所長

曾經至高雄各大分區心理衛生中心為長輩講述樂齡課程,陪伴長者透過講述生命故事,重新整理生命經驗,肯定自我價值。秉持著「從心流出來的,才能流進心裡面」,期待可以更重視長輩的心理健康,落實全人的心理健康照顧工作。

 

全文

「你都不知道他們怎麼對待我,老了就沒有用了啦,很不想活了。」,聽著長輩在我們難得回家看他時,一股腦地抱怨

「我覺得,我不甘心別人這樣對待我」

「一直以來都是我選擇別人,不是別人來決定!」

我和爸爸坐在車上,彼此凝視著車前景象。

 

人生活了半世,真正心裡面在意的是什麼,又或者,有沒有人真的懂自己在意的是什麼?看著爸爸的倔強,我也默默地思考,如果把自己的價值放在別人身上,我是不是也會有許多的不甘心?我是不是只要停下來,就會感受到自己的不足?

在我們的上一代,或許沒有阿嬤那個年代這麼辛苦,也許努力一點可以過上衣食無虞的生活,但心裡仍然有很多觀念是根深蒂固的,對工作的認真、對自己的要求、對家庭的付出,乃至於對犧牲奉獻的美德,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學習,但是也無形中綁住了自己。我不覺得在時代的變遷下,每個人都需要跟著改變,但是有件事絕對不變,那就是肯定自己的價值,而非透過外在的評價。(圖一)根深蒂固的觀念可能無形中綁住自己

(圖一)根深蒂固的觀念可能無形中綁住自己

關於中高齡長者的心理議題-自我價值

對於中高齡長者的心理議題很多,但有一項很核心的主題,就是「自我價值」。年輕的時候打拼,好不容易有一個容身之處,可以為員工規劃藍圖、可以為妻小養家活口、可以為更多而犧牲更多,但卻從來沒有想過,當不需要為了誰而活時,自己該怎麼過?

「你從來沒有退休,即使你口口聲聲說退休生活,你仍然在想如何創造更多產能出來,才會是有價值的人」。我認真的對著爸爸說了一句重了些的話。

 

心態的退休,才是真正的退休,也才是自我規畫的開始。以下是一些增加自我價值感的小方法,不管是帶著長輩,或是陪伴時聊到,都可以試著做做看。

一、 規劃自己想做的事:

(一) 自由地列舉出來,不用管天馬行空或是投資報酬率,都到這時候了就別在意成本考量了。

(二) 協助他找到想做的事,就算有時候是為了別人而做也沒關係,關鍵是動機。

(三) 具體地寫下來,並且去做討論和刪減。

二、 具體的規劃執行細節:

(一) 每個項目上,都有一項可以執行的任務。

(二) 任務不需要太難,每完成一個細項,就是對自已的肯定。

(三) 盡可能一周內執行,拖太久會容易放棄。

三、 修正計畫不需要檢討:

(一) 計畫未完成不需要藉口,只需要修正即可。

(二) 帶著長輩執行,有時候反而是另類的陪伴。

(三) 和長輩去討論為自己而做的感受,並給予肯定。(圖二)規劃自己想做的事可以增加自我價值

(圖二)規劃自己想做的事可以增加自我價值

你就是最需要肯定自己的人

我們花了一輩子長出自己的自信,不管是在家庭、事業、或是人際溝通上,但人終究還是要面對孤單、面對自己。所以可以的話,我希望可以在最後一哩路中,陪伴所有長輩找到自己可以會心一笑的時刻,不只是被理解在漫漫歲月中的辛勞,更重要的是,重新在下半場,找到自己原本就存在、不需要被人評價的重要價值!

 

「爸,其實我完全懂你的付出,也懂你的不甘心,但是比起跟你一起罵他們的不識貨,我更想要讓你知道,不管是為了別人抑或是自己,你都是我心中最有價值的人」

這句話我那天沒機會說,但卻默默地在心中寫下 

◎延伸閱讀:

大海心理諮商所。Facebook粉絲專頁。(另開新視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