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睡得好嗎?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十年一次的調查,近年來臺灣老年人失眠的比例有上升的趨勢,在全臺失眠比例約為11.3%的情況下,60至69歲人群中甚至有22.7%處於慢性失眠狀態。
為什麼銀髮族群失眠比例這麼高?除了安眠藥物之外,有哪些可以促進睡眠的方式呢?樂編整理近期的學術研究告訴您!
銀髮族的睡眠:和年輕時有什麼不一樣?
睡眠模式從出生到年老會經歷許多改變,隨著年紀漸長,即使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睡眠模式仍可能與年輕時不同,包括:更早開始想睡、晚上睡眠時數變短、半夜醒來的次數和時間增加、深度睡眠時間變少、白天小睡頻率增加;不過大部分研究顯示老年人是可以和年輕人一樣快速入睡的。這些變化都屬於老化過程中正常的現象,如果對日常生活並無造成影響,可以不用太過擔心。
為什麼會有這些改變呢?其實是因為在老化過程中,人體調節生理時鐘的系統功能可能會逐漸下降,一些賀爾蒙的分泌也會改變,例如:生長激素、可體松、褪黑激素……等,生理系統的變化造成睡眠型態與年輕時有所不同。除此之外,老年期的生活型態比起過去也會改變,例如活動量減少、生活無固定規律,這些變化也可能影響睡眠。
圖一、睡眠型態隨著年齡會有所變化
什麼情況算失眠?為什麼會失眠?
根據《DSM-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》,出現入睡困難、維持睡眠困難,或是特別早醒等症狀每週至少三次,而且明顯造成白天生活困擾持續三個月,稱為慢性失眠症。如果讀者有這樣的情形,請先向專業人員求助哦!
至於為什麼會失眠呢?美國學者Spielman提出了失眠的三種層面因素,說明為什麼有些人會面臨長期失眠、有些人則不會:
有些人先天存在容易失眠的生理或是心理因素,像是比較容易擔心、對外在環境較敏感、生理時鐘比較脆弱等,但擁有這些特質不代表一定會失眠。
也就是直接引發失眠的因素,包含生活中的壓力、身體或心理疾病、服用某些影響睡眠的藥物,可能會因為這些因素引發急性的失眠,但這些因素並不會害我們長期的失眠,真正讓失眠持續的是因素三。
睡眠困擾產生之後,我們無心的想法或行為反而會加重失眠,使失眠持續下去。例如:躺床時間太長、小睡時間太多、過度擔心自己睡不好、太過在意自己的睡眠時間……等等。非藥物的心理療法通常都會針對這個層面因素,過去研究也證實成效甚至不亞於藥物治療。
有睡眠困擾的你/妳,是否有發現自己有符合上述因子呢?試著調整看看,說不定也會對您的睡眠有所幫助哦!
圖二、造成失眠的因子包含不同層面
改善睡眠的妙方:除了安眠藥物之外
針對有睡眠困擾的銀髮族,除了服用安眠藥物之外,還有許多研究證實有效的非藥物治療,包含:認知行為治療、針灸、運動、氣功,若合併藥物與非藥物治療,還可以達到更佳的功效。
除了正式的治療方案之外,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有助於擁有良好的睡眠,甚至這些習慣的養成也是失眠的非藥物療法中重要的一環;包含:規律運動與飲食、避免攝取咖啡因/酒精/吸菸、設置適合睡覺的臥室(足夠安靜、黑暗)、限制睡前的飲水量、日間多多參與活動例如:樂齡學習課程……等。
最後提醒各位讀者,如果失眠已經造成日常生活身心困擾,還是要優先尋求專業人員協助哦!
◎延伸閱讀: